根據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症狀和病程、年齡,中醫將糖尿病分成陰虛熱盛型、氣陰兩虛型、陰陽兩虛型等三種不同的證型,叫三型辨證。三型辨證和現代醫學的胰島素抵抗、胰島功能紊亂、胰島功能衰竭三個不同的階段大致相當。對於不同的證型,中醫有不同的調理方法。當然,這些方子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。
陰虛熱盛型—早期
陰虛熱盛型的患者,一般患病時間比較短,多在5年以內,大部分是50歲左右的中年人,並發症很少,有了也很輕微,症狀主要有口渴多飲、易飢多食、脾氣急躁、心煩、便秘等。可用白虎湯加消渴方的加減方來進行調理,藥用生石膏、知母、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天花粉、黃連、黃芩、甘草、藕汁等。
生石膏、知母清胃火,黃芩清肺熱,其他藥多寒涼,有清熱養陰、生津止渴的作用,在多味寒涼藥中加入一味甘草,用來調和諸藥。早期或血糖比較高的病人,用藥後,口渴、易飢多食的症狀會得到很大改善。
如果居家調理,推荐一個茶飲方,用生石膏10克、知母6克、粳米6克、甘草6克,水煮20分鐘當茶飲用。這樣配伍是把石膏、知母大大減量,從而減輕了寒涼的作用,又用粳米和甘草再次給寒涼以緩衝,避免了寒涼傷胃,特別適合有大便乾結、身熱口渴症狀的患者飲用。有五心煩熱、頭暈耳鳴等陰虛症狀者,則不建議飲用。
有些食物也有敗火的作用,如蒲公英、冬瓜、黃瓜、苦瓜,多食用這類食品,對這個階段的血糖管理和症狀緩解都很有幫助。
氣陰兩虛型—中期
氣陰兩虛型是在陰虛熱盛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,因為熱盛可以傷氣、傷陰。這個階段病程比較長,通常患者年齡也大一些,出現了不少並發症,但症狀比較輕。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是乏力、易汗出、心慌,這是氣虛的症狀;還想多喝水,有失眠、心煩的症狀,這是陰虛的表現。氣陰兩虛階段的糖尿病患者,一般血糖不會太高。治療思路是益氣養陰,可用歸脾湯加減治療,藥用太子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生地黃、龍眼肉、炒棗仁、麥冬、廣木香等。
心脾兩虛則失眠、乏力、腹脹,用太子參、黃芪補氣,白朮、茯苓健脾,生地黃、麥冬養陰,龍眼肉、炒棗仁助眠。為了防止補得太過,又用了理氣的廣木香,使藥效保持平衡。
這裡推荐一個益氣養陰的代茶飲,用太子參6克、黃芪6克、麥冬6克,煎煮20分鐘代茶飲用。黃芪、太子參兩味相輔相成,有很好的補氣作用;麥冬滋肺陰,可生津止渴,三味合用,益氣養陰,對氣陰兩虛階段的患者有很好的補氣、滋陰效果。即使是沒有糖尿病,如果有上述症狀,飲用也是合適的。如果有明顯的上火症狀,則不建議飲用。
陰陽兩虛型—後期
這個證型階段的患者年齡一般在60歲以上,病程15年以上,並發症多、病情較嚴重。怕冷是陰陽兩虛階段糖尿病患者的共同症狀,但也有不同,比如腎陰陽兩虛者,會有下肢水腫、夜裡小便次數多的情況;心陰陽兩虛者,容易出現胸悶、心慌的症狀;肺陰陽兩虛者,會有咳嗽、痰白的症狀,甚至出現胸水、腹水。
陰陽兩虛階段的症狀雖然是多樣的,但都會伴有怕冷、功能低下的情況。並發症以大血管為主,可能伴有頸椎病、腰椎病、周圍神經病變、動脈粥樣硬化等,特別是下肢血管血流不暢,表現為冷、涼、麻、疼,也會伴有健忘、頭暈目眩等。
治療糖尿病下肢疼痛有個外洗方,叫糖痛方,藥用生黃芪、桂枝、防風、薑黃、土鱉蟲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等,方法是將上述藥材以每種大致15克的份量,熬煮20分鐘,等藥汁溫涼後泡洗身體疼痛不適的部位。
當歸、桂枝這一對藥可以養血、通絡、止痛,川芎是血中氣藥,可增強養血通絡的功效。其他幾味藥主要是針對下肢的,紅花、薑黃可活血,薑黃還有降糖、止痛、抗氧化的作用;生黃芪除了益氣,營養神經的效果也非常好。當歸加生黃芪,叫當歸補血湯,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的作用是補血。中醫認為,不榮則疼,不通則疼。不榮的意思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肌肉、神經、小血管收縮了;不通則是血管不通暢、血流阻滯了。用上活血化瘀的川芎、紅花、土鱉蟲,使不榮、不通的情況有所改變,達到養血活血、通絡止痛的目的。此法看似簡單,但無數患者的體驗已證明了它的療效。